因為母親工作關係,我小學畢業就出國,去東南亞讀國際學校,之後再到美國讀大學然後工作。

由於一直處在國際化的環境,從來不覺得那有什麼特別,但讀台灣新聞,老說要國際化國際化,好吧,就來寫寫在國際化環境生活工作的雜感吧。

 

所謂國際化,是指環境中有來自世界各國背景的人,而且並沒有一族獨大的現象。

現在在紐約工作,同事來自世界各地,大都非常西化,英文能力都很強。

這家公司政策提倡多元,所以工作上常接觸的同事什麼人都有,我知道的就有來自各式各樣拉丁美洲國家、各式各樣的華裔地區(中港台等) 、印度、英國、菲律賓、日本、韓國、希臘、義大利、德國、加拿大、捷克、摩洛哥等等,還有兩位來自中國和俄羅斯交界的國家,忘了叫什麼。

有幾位看起來是白人的同事很高興的跟我說他祖母還是祖父是華人,但說實話單看他們外表實在看不出來,他們連眼睛都是藍色,聽他們細數自己祖先的來源,五六七個,我還真的記不住,總之是超級大混血。

家族在本地居住歷史悠久的所謂美國早期移民白人,黑奴買賣受害者等等,這些傳統印象中的「美國人」,公司當然也有,但並沒有比其他種族多多少。

當然這個情況只有像紐約這樣的國際化大城市才有,出了大城市,美國有些地方白人佔95%以上。

 

這樣混雜的環境,習慣了也沒有很特別。

日常上班互動就很普通,頂多中午和同事吃飯有時會交換便當裡的印度菜和中國菜之類,嘗嘗味道。

然後摩洛哥小美女不會用筷子吃外賣壽司,我們會先開她玩笑,然後再去幫她找叉子。

中午一起出去吃飯時,得注意有人不能吃豬肉 (回教),牛肉 (印度教),或那幾天根本不能吃,連水都不能喝 (回教齋戒月)

有時公司辦活動介紹不同文化,我們就會結伴去吃免費的,或下班約出去吃不同國家的料理之類。

基本上大家相處的核心文化還是自由直爽的美國文化,而且說話以英文為主,所以相處久了就不會特別去想他是那一族裔。

 

我會喜歡這樣的環境,是因為這比起某族裔獨大的環境要自由很多,可以完全忠於自己,只要不要影響到別人都沒關係,因為誰都不是真正的主流大族。

就像純色的牆你畫上不同顏色的一撇會很明顯,要融入的話,那與眾不同的一撇還要改變顏色才行。

但如果牆本來就是彩色的,新顏色畫上去就算直接融入了,不需要特別去改變什麼。

好吧,說主流也有,那就是美國文化,但他們現在的政治潮流也是主張包容,多元,互相尊重。

這樣的政策雖然在一族獨大的環境很難推行,例如有些地區白人歧視心態還是非常嚴重,但在紐約這樣多元的環境就會自然而然地落實。

因為誰都不想在辦公室砸自己的飯碗,鬧不合,被告歧視,尤其自己族裔也沒有特別人多勢眾,吵起來佔不到便宜,所以要和平相處唯有互相尊重,容忍。

 

台灣要走向那樣的國際化,我是覺得很困難。

畢竟你必須要把人口結構中台灣人的百分比降低,避免一族獨大,而且還要教導人民去容忍差異,忽視歷史仇恨。

我在台灣試過工作一年,就被那些無聊的華人文化弄得很煩,常感覺到某種要跟大家一樣的壓力。

而且就算我是台灣出身,在台灣都讀到小學畢業,外表和一般台灣人沒分別,也沒有語言障礙,回國時,有時還是會感覺到被排擠。

尤其選舉時更是嚴重,因為我不會講台語。

 

你看看,連我這種外表沒差別的都待不下去了,那你想想那些其他族裔的人是什麼感受?

台灣歧視是很嚴重的,例如外籍新娘,就會被要求遵守台灣文化。

那她自己的文化呢?

為什麼她家人不會去學她的語言,瞭解她的文化呢?

在我家,我老公的父母也有在學國語跟我溝通呀。

 

好吧,就算台灣人完全不會歧視,台灣的整體環境也不一定能吸引很多外籍人士來定居。

要人家離鄉背井,一定要讓他在台灣能比在家鄉賺更多錢,小孩教育也要能和世界接軌。

這兩點台灣就不一定能做得比其他國家好。

 

所以既然台灣整體環境很難完全國際化,那想要讓自己接觸國際化的環境,就真的要靠自己了。

把英文學好,然後找國際化城市去留學或出差甚至移民等等。

就算真的不行國際化,其實也沒差。

純色也有純色的美嘛。

日本文化這麼排外,人民還不是一樣生活得很好。

一族獨大,也不會有美國這樣複雜的種族衝突問題。

總之,生活怎樣自己開心就好啦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dely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